校园文化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化 >> 农院榜样 >> 正文
致敬40年 | 王智强:勤之勤之,至道非弥
来源:农学园艺学院 责编:夏静 发布时间:2024-09-12

【编者按】

随着教育部《关于做好庆祝第40个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的发布,我们即将迎来一个意义非凡的教师节。今年,我们聚焦于“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主题,共同致敬那些以智慧启迪心灵、以奉献铸就未来的教育先驱。教育家精神,蕴含了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勇气,以及心怀大爱、无私奉献的深厚情怀。在此之际,学校公众号特别推出教师节专栏——致敬40年,围绕“教育家精神”“人民需要的教育家”以及“学校优秀教师”等主题展开系列宣传。旨在传承与弘扬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感受到职业的崇高与荣耀,携手共进,为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今日专栏,我们推出《学校优秀教师——王智强:勤之勤之,至道非弥》。


王智强:勤之勤之,至道非弥

——一位青年遗传育种研究工作者的奋斗与坚守

王智强,男,中共党员,讲师,四川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农学园艺学院专任教师,大麦课题组负责人。在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BMC Genomics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1项;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担任Frontiers in Genetics专刊编辑。现研究方向主要利用基因组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发掘控制大麦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以及大麦的遗传育种和种质资源评价。

481A6

 科研之路 以兴趣始 

2010年的夏天,在结束与父亲长达2小时的深谈后,王智强郑重地在高考志愿填报中选择了四川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田间地头长大的他自小对农业科学充满兴趣,经过系统学习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作物育种学等相关课程,他更加明白,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的挑战,提高粮食产量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2014年,怀着做一名大国粮仓守护者的热忱之心,王智强考取了小麦研究所的研究生,魏育明和刘亚西教授对于科研工作的专注与执着,引领他真正踏上了小麦遗传育种的科研之路。

207C66

 孜孜不倦,砥砺深耕 

为了明确基因与小麦性状之间的关系,从材料的创制、实验方案的精心设计到实验操作的严格执行,每一步都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心血,为此,王智强几乎每天都要在实验室和自习室里待上十四五个小时。少有的例外,要么是为了调查小麦分蘖情况、采集样本等,顶着烈日在实验大田里细致记录数据,要么是为了了解国际前沿的研究动态,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不断自我提升。

诚然,科学研究的道路并非总是平坦的。王智强说道:“在遭遇挑战时,我的导师刘亚西教授总会积极引导我,告诉我‘科研工作是延迟满足,哪怕前路困难重重你也身心疲惫,但只要不断去探索,沿途总会有成果能给你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并通过实际行动,协助我克服实验和论文撰写过程中的种种难题”。2016年以来,王智强先后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1项;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级科研项目3项;担任Frontiers in Genetics专刊编辑。

1E2898

扎根一线,践行初心 

2024年3月,王智强入职成都农业职业科技学院,开启了新一段的教学科研工作。在农学园艺学院浓厚的教学氛围影响下,为了让学生在分子生物学导论的每一堂课中有所收获与成长,他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精心备课至深夜,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耐心解答每位学生的疑问,教学方式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1CF0DD

教学之余,他仍不忘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为充分满足基础科研与育种工作的核心需求,在全面分析学校现有的基础设施与仪器设备布局后,他积极筹建智能温室、改建分子作物实验室,两处平台建成后将有效缩短繁育时间、提升实验质量与效率,同时也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科研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与农业进步提供助力。

31CDF9

8月下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王智强主持的“长链非编码RNA-lncNATM57在小麦分蘖发育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项目,获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成为我校获批的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功立项离不开学校对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我们这些青年教师的大力支持!”王智强表示,接下来他也将用智用情做好教学科研工作,为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属于他的农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