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植物编艺的传承与创新,确保这一传统技艺能更好地契合现代审美潮流,进而推动当地植物编艺产业的蓬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2024年7月6日至7月12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风景园林学院“科·艺+非遗植物编艺”实践队走进温江区寿安镇天星村,精心策划并执行了一系列植物编艺的创新设计活动,旨在将他们的创新理念与方案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实践。
匠心独运,创新未来蓝图
走进寿安镇天星村,道路两侧矗立着高大醒目的编艺花瓶,其精美绝伦的技艺让人对编艺大师的高超手法赞叹不已。实践队抵达天星村后,与四川岚星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青年创新孵化负责人刘翰宇及编艺大师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星光市集”与“千叶聚”两大编艺创新设计蓝图。科.艺实践队就如何将非遗植物编艺技艺与现代商业完美融合等议题,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见解和建议。经过多轮深入的讨论与精心修改,团队最终敲定了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
在编艺大师的细致讲解下,实践队成员了解到当前编艺市场仍以传统风格为主,受众相对有限。这一现状更加坚定了“科·艺”实践队致力于传承与创新植物编艺的决心,他们希望通过努力,将这一传统技艺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图为“科.艺”实践队在天星村合照供图赵玉婷
探索编艺,传承寿安文脉
为了深化植物编艺的推广,“科·艺”实践队于2024年7月7日深入走访调查,发现温江寿安镇作为民俗文化、花木集萃地和编艺文化的重要集群,这里拥有全国首个花木编艺博览园。植物编艺,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手工艺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编艺大师详细解读了植物编艺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它不仅是自然之美的巧妙呈现,更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同时,大师还分享了编艺技巧的发展历程,从古朴简单的传统编织,到现代复杂精细的造型设计,展现了植物编艺的演变与成长。这次考察不仅让实践队深入了解了植物编艺的知识与历史,更加激发了大家对这一艺术形式的热爱与传承之志。

图为编艺大师为“科.艺”实践队员讲解编艺文化供图赵玉婷
花木甄选,精研技法传承
“科·艺”实践队为了深化编艺技艺和方案的创作,特意前往花木市场和建材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在花木市场,他们精心挑选每一株生长旺盛、枝干形态独特的植物,与摊主交流种植和养护心得,为后续的编艺创作奠定坚实基础。而在建材市场,他们则仔细比较不同材质和规格的辅助材料,权衡其耐用性、适用性与成本,力求在作品中实现稳定性、美观性与经济性的完美结合。从花木市场的鲜活花材到建材市场的实用建材,队员们对材料的严格要求都彰显了对植物编艺艺术的严谨与热爱,也是对技艺传承与创新的不懈追求。

图为老师指导实践队员切割编艺支撑框架供图赵玉婷
星光点亮,编艺魅力绽放
“科·艺”实践队特别邀请了四川岚星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青年创新孵化负责人刘翰宇及编艺大师共同参与到设计图的优化中。在编艺制作现场,编艺大师凭借卓越的专业素养和精湛的编艺技巧,为实践队成员们展示了植物编艺的无穷魅力。他们耐心细致地介绍了各种植物的特性和编艺手法,从基础的缠绕、编织到复杂的造型设计,每一个细节都讲解得详尽而生动。实践队成员们积极参与其中,与大师们密切配合,边倾听边实践,共同探讨与交流创意想法。经过数日的辛勤劳作,名为“星光市集”的编艺作品逐渐成形。这件作品不仅融合了非遗编艺的传统手法与现代设计思维,更展现了编艺造型与商业价值的完美结合,成为现代与传统碰撞的代表。通过与大师们的合作,实践队成员们深刻领略了植物编艺的深厚魅力和文化价值。


图为编艺大师指导实践队队员进行编艺制作供图赵玉婷

图为“科.艺”实践队全体师生和编艺作品合照供图赵玉婷
此次暑期“三下乡”活动为植物编艺的传承与创新搭建了一座桥梁,让更多人领略到这一指尖艺术的独特魅力及其背后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科·艺”实践队凭借创新思维,为传统编艺注入了新活力,致力于重振编艺技艺的辉煌。我们期望通过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不仅美化乡村景观,更希望为和美乡村的建设贡献出园林学子的一份力量。
风景园林学院
2024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