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全力助推地方经济建设
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春天已到,成都市青白江区福洪乡上万亩的杏花艳丽绽放,前往福洪乡赏花成为不少游客踏春的新方式。而在10年前,成都市范围内还没有这样成片的杏花观赏场所。
2001年,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与青白江区福洪乡签订了校乡合作协议,大力推广优质杏系列果树新品种,建立了成都市第一个优质杏基地。现如今,福洪乡的杏种植面积已达530公顷,成立的“优质杏产业协会”带动了上千家农户,一种“学院+协会+农户”的服务模式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民带来了实惠。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院长刘智慧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就是要“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大胆尝试,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人才高地和技术研发中心的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如今,10年已过,福洪乡漫山遍野的杏花笑在春风里,成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最好注解。
校地牵手 让农民尝到增收的甜头
今年的春天来得早,福洪乡解放村陈远长家里的12亩杏花早已盛放,自家办起的“杏花园农家乐”仅在赏花时节就能收入三万多元,加上夏季销售鲜果,陈远长一年的纯收入不下10万元。他乐呵呵地说,“我们也过上了小康生活。”而在2001年之前,他家里只种点粮食和蔬菜,收入很低。当时,解放村的农户普遍处于辛勤劳作一年收入却微薄的境地。
2001年10月,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与福洪乡签订了校乡合作协议和优质杏果苗的购销协议。学院将引种、试种、示范成功的美国凯特杏、金太阳杏等优质杏品种在福洪乡进行推广,从而打破了成都地区不能种杏的历史,也给成都的水果产业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由此,校乡合作的首个规模化栽培项目500亩“优质杏科技示范基地”诞生了。
在推广优质杏品种之前,学院做了大量的工作,先是集中为农民讲解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种植名、特、优、新品种的潜力、规模生产的重要性等等,以改变农民的观念。并邀请乡领导和农民参观、考察了学院科技园区凯特杏和金太阳杏挂果情况。然后对福洪乡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作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分析,最后选定福洪乡解放村丘陵地段作为发展优质杏的基地。
那一年,听了学院专家的解说,并参加了学院举办的果品鉴尝会后,陈远长当即决定购买优质杏果苗进行种植。作为当时的队长,陈远长带头一次性种了1000株果苗。其余的农户稍胆大的种了几百株,小心谨慎些的只种了几十株。
为了保证该基地的优质杏顺利挂果,学院成立了专业的工作小组,从引种、试种、田间管理及繁育等全过程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通过现代产业发展趋势的讲座、良种良法的介绍、学院果树示范园区的参观等系列活动,使农户对优质杏品种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2001年10月,福洪乡解放村500亩的“优质杏科技示范基地”,到2003年3月就达到了3700亩,优质杏基地建设逐渐发展起来。同年,陈远长种下的杏树已经挂果,每斤杏可以卖到8元,收入成倍增加,陈远长一家尝到了种优质杏的甜头。
专业支撑 杏基地带动一方经济
2005年初春,解放村到处呈现杏花烂漫的景观,引来第一批踏青赏花的游客。“解放村”由此而更名为“杏花村”,福洪杏也成为了当地新的名片。
然而杏基地的建设也不是一帆风顺的。2005年,随着福洪乡杏种植面积的增加,部分农民不按技术要求进行肥水管理、拉枝修剪等,再加上当年杏花开放时遇到少见的低温,部分杏树不挂果或挂果低产,性急的一些农户认为杏不适合当地气候,纷纷开始砍树。
针对这种紧急情况,学院立即在当年5月多次派出教师现场指导,并和福洪乡领导一同为农户解决问题。学院农学院一分院院长阳淑与该院专家袁志祥便是其中的参与者,他们调查、了解了全乡果苗挂果情况,找到了造成当年挂果少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整改方案,手把手地教农户施水、施肥、修剪果树。
通过学院和当地政府的一系列措施,绝大部分杏树保留了下来。2006年,经过果农和学院专家的共同努力,加强了管理,杏获得了丰产,农户们获得了丰厚的收入,砍树的农户又纷纷补栽杏树。
在推广优质杏的技术服务中,学院教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虽然遭受了部分果农的误解和质疑,但他们仍然每年为农户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抽查他们的操作是否严格按技术规程要求来做。
农户陈远长十分感激学院的专家和指导老师,他说,从前村里、乡上并没有专门的技术指导,农民自己完全没有种植优质杏的技术,靠着学院老师的专题讲座、手把手指导,大家都有了技术和信心。
从2006年起,福洪乡的杏树开始大量挂果,为农民增加了收益,农民脸上露出了微笑。其间,阳淑、袁志祥、刘纬等老师专程带学生去为果农点花、修剪,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提升了老师的专业能力水平。
到2007年,杏基地亩产平均收入约1.5万元,其中收入最高的农户达到10万元,基地建设已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时,学院又向当地提出新的发展建议,即在优质杏生产的基础上,在当地积极打造杏花观光旅游休闲地,实施一二三产联动的局面,以带动周围经济的发展,走新农村建设之路,使农民真正富起来。
深度合作 助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2008年,学院与福洪乡再一次签署了院乡合作协议,强化了学院对基地建设的服务功能,同时要把该基地建设成学院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增加了双方合作发展的内容。
学院专家指导建立了生态杏园和杏园里放养生态鸡的种养模式,不仅促进了福洪乡优质杏产业发展,还带动了福洪乡旅游生态食品的发展。当年福洪乡杏树已发展到6000多亩,每亩为农民增加纯收入1万多元。
这些成效吸引了成都天和四季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大连鑫宸世纪集团、成都鑫茂新农村建设开发公司等到福洪乡共谋发展。利用春天“杏花节”,夏天“采果节”,结合“杏花村”、“幸福村”新农村建设项目,着力发展旅游产业,使该乡旅游事业初具规模,年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开辟的杏花杏果观赏旅游项目,带动了当地“农家乐”发展,观赏旅游人数剧增,农民收入随之大幅提高,部分果农的旅游收入甚至超过果业收入。
如今,陈远长已退休在家,除了为果树施肥、修剪,大部分的闲暇时间便约上朋友一起外出旅游,日子过得十分滋润。据他介绍,最初不太愿意种优质杏的农户都开始大规模种植,有些人家还在桃树上嫁接了优质杏。
2008年12月,在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主办的“四川省农村改革开放30周年巡礼”大型评选活动中,福洪乡入选全省“最具潜力的十大乡镇”、“省级十大赏花旅游推荐目的地”。2010年,福洪杏主产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11年“福洪杏”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从2001年至今,福洪乡杏基地发展态势良好,当地政府领导给予了连续的支持,虽然换过几任书记、乡长,但杏基地的建设一直被当作当地经济发展的重头工作。
2009年,为了扩大服务面,学院与青白江区政府签订了《院区合作协议》,内容涉及了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基地建设、农产品品牌打造、技术培训、联合育人等全方位深度合作。
福洪乡现任乡长黄春曾在十几年前去过福洪乡,如今他眼里的福洪乡已今非昔比。当地老百姓曾用一句俗话“下雨一包遭,天晴一把刀”来形容以前恶劣的环境。现在,各家各户的房前屋后都种上了果树,春天,福洪杏花明媚艳丽、漫山遍野,形成一道“春风杏花飞,人来不思归”的亮丽风景;夏天福洪杏果香四溢,引来商家云集,乡村不仅更绿更美了,农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许亚东说,这是该院主动介入经济发展主战场,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和人才优势,积极与基层政府和企业合作,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服务的结果,必将助推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