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化 >> 农院榜样 >> 正文
农院榜样|“技能逐梦”③:地理空间信息采集与处理赛项团队
来源:城乡建设学院 责编:夏静 发布时间:2025-03-20

编者按在探索与创新的路上,总有一群青年学子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他们怀揣着对专业的热爱,对技能的追求,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在2024年“中银杯”四川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校学子以优异的表现共计获奖75项,其中高职赛项74项,中职赛项1项。在团体赛中,共获奖62项,包括一等奖7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38项;在个人赛中,共获奖13项,其中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这一期,“农院榜样|技能逐梦”栏目,将镜头对准那些在大赛中崭露头角的团队。这些团队配合默契,有独当一面的技能高手,有勇于创新的思维火花,有不懈追求的奋斗身影。他们的故事,是青春与梦想的交织,是汗水与智慧的结晶。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故事,感受那份对专业的热爱与执着,汲取他们前行的力量与勇气。本期走近地理空间信息采集与处理赛项团队。

地理空间信息采集与处理赛项团队以梦为尺测绘青春蓝图

团队风采:多专业融合创新无限

“这项比赛不仅是技术能力的较量,更是青年学子践行国土智慧管理责任的实战演练。”指导老师陈立东在训练时反复向参赛学生强调该赛项的核心价值。在四川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赛场上,我校地理空间信息采集与处理赛项团队中的测量一队与测量二队备受瞩目。

团队合照

测量一队由来自2022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唐宏俊、高国诚、张伟及2023级建筑装饰装修专业的郭与成组成,该队由陈立东、张荣斗担任指导教师。测量二队汇聚2023级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王鹏、建筑装饰装修专业罗宇茜、先本圣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刘恒源,该队由陈立东、陈然担任指导教师。这两支队伍的各专业成员相互协作,在数据采集、空间分析、方案优化等环节融合不同专业优势,展现出新的测量能力。

指导老师:陈立东

指导老师:张荣斗

备赛攻坚:烈日下的“毫米级”较量

地理空间数据具有海量、多源、异构的显著特征。团队面对如此复杂的数据状况,处理与分析工作宛如在荆棘丛中艰难前行,必须借助强大的计算能力与高效的数据处理算法。赛项对于数据处理精度要求堪称严苛,任何细微误差都可能引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严重后果。为达成高精度目标,团队在指导老师们的指导下精心构建多轮次质量控制体系。在数据采集阶段,运用高精度测绘仪器,严格校准设备参数,保障原始数据精准可靠。数据处理过程中,引入多重校验机制,一方面通过交叉比对不同算法处理结果,另一方面借助专业软件进行人工二次审核,将误差精准控制在极小范围。此外,针对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团队制定完善应急预案,提前预估数据异常类型,如数据缺失、噪声干扰等,并针对性地开发数据修复与降噪算法,确保在突发情况下,仍能迅速恢复数据处理工作,保证最终成果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

备赛中

备赛中

备赛中

“最难忘的是暑期集训,40℃的高温下,我们扛着设备徒步10公里去采集数据。”队员罗宇茜回忆道。当设备因过热频繁“罢工”时,团队灵机一动,用湿毛巾包裹仪器降温,还轮流在树荫下手绘草图,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指导老师陈立东感慨地说:“这群孩子用行动诠释了‘测绘人’的坚守——数据面前绝无捷径。”

备赛中

老师陈然指导中

赛场博弈:逆境中的绝地反击

决赛现场突发数据异常,让测量一队陷入被动。“发现坐标点偏移时,离提交成果只剩15分钟。”张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郭与成调取原始影像逐帧比对,高国诚重构算法模型,唐宏俊凭借丰富经验锁定误差源头。经过紧急抢修后,团队在最后一刻提交出零误差成果。

“参赛过程让我读懂了‘工匠精神’的真谛。”市政工程专业王鹏感慨。曾经连水准仪调平都手生的大二学生,如今能闭眼报出多种地形编码;还有的同学则从“图纸恐惧症患者”成长为能徒手绘制三维空间模型的技术能手。

结语:经纬之间书写青春答卷

团队荣誉背后,是指导教师的全程护航:陈立东老师将复杂工程案例转化为桌面实战;张荣斗老师凌晨仍在实验室调试设备参数。学长学姐留下的“错题集”和“避坑指南”,成为团队最珍贵的“武功秘籍”。“我们想告诉学弟学妹:每个精准的坐标点,都是通往梦想的坐标。”先本圣真诚寄语。

从烈日炙烤的训练场到星光相伴的实训室,从面对数据洪流的挑战到职业使命的觉醒,地理空间信息采集与处理赛项团队用汗水与智慧,在经纬交织的赛场上绘就了一幅青春的蓝图。正如他们在参赛宣言中所说:“我们测量的不仅是土地山川,更是中国职教学子的技能高度;我们追逐的不仅是比赛奖杯,更是大国工匠的精神传承。”在这份属于新时代测绘人的征程中,他们以精准的测量技术,在巴蜀大地上勾勒出新的地理轮廓。